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年份

文件

内容摘要

1853

《天朝田

亩制度》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1923

《中国国民

党宣言》

清查户口,整理耕地,调正粮食之产销,以谋民食之均足

制定工人保护法,以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

 

材料三 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材料四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等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材料二纲领性文件出台的主要原因。

(3)从政治、外交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

 

(1)面貌:国家强盛(国际地位提高)、科技昌明(交通便捷)、实业发达(经济繁荣)。情怀:爱国(关注世界,渴望祖国早日强大)。 (2)共同问题:民生。 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中国国民党宣言》:国民党人践行三民主义;对国情认识的深入;改组国民党的需要。(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3)政治: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外交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提出并成功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经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4)条件:制度条件: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条件: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由“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可以概括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由“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可以概括出交通便捷和经济繁荣。第二小问要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体会出小说作者一片拳拳的爱国之情。 第一问对两个材料进行对比,要抓住民生这一关注点。《天朝田亩制度》出台的原因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全盛时期到来和农民的平均思想角度回答;《中国国民党宣言》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革命实践、国情的认识和改组的需要角度回答。 抓住时间信息“1953~1957年”结合所学,政治上从民主制度的建立、经济上从一化三改造角度回答。 本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制度条件、物质条件、理论条件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府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查看答案

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福建(不含台湾)

459

231.

545

305.

976

511.

广东

323

1270

1959

 

 

A. 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 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查看答案

1989年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表明 (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 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C. 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 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查看答案

1972 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①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②共同点主要指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③新的开始指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④处理两国关系的方针是求同存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2008年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A. ①②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