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62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62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开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充分,两点以上,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 论题:英语在我国外语教育中的地位。 论点:20世纪60年代后,英语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地位至上。 论证:20世界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最终建交,中美关系改善有助于英语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地位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与英美等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 结论:20世界6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巨变,英语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地位无与伦比。 示例(二)主题(观点):英语是沟通世界的桥梁(英语自近代起就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的经济的“领头羊”、“工业先锋”,很多方面都成为了各国所效仿学习的榜样,英语也成为国际通用语言。19世纪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首先开设英语馆,让学生翻译条约、报刊、电函,参加政府外交谈判,英语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接轨的桥梁。近现代中国一直把英语教育作为培养国际化现代人才的主要抓手,英语人才更是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接轨的桥梁。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开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英语普及,逐步成为国人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沟通接轨的桥梁。 【解析】本题是观点评述题,主要考查点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解答本题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选取一个时间点,直接迁移当时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注意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材料是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英语在我国的地位的不同。英语由晚清的开始重视英语学习——民国沿袭——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后,英语恢复第一外语、高考科目、“英语热”,所以,可以确定观点为英语在我国的教育地位的变化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然后,按照史论结合的原则进行论述,重点论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英语地位削弱的原因,在于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经济上,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苏联经济援助和培养大量人才,亟需大量俄语人才;国际上,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敌视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友好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第一外语的地位。英语地位重新提升的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得到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政治上,“文革”以后,我国实行了拨乱反正,并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切友好国家开展交流,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成为我国教育第一外语;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英语热”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查看答案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1981-1987年,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

A. 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

B.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

D. 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

 

查看答案

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化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

D. 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查看答案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意见二

最终方案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须得到参院的同意。

 

 

A. 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 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 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 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虽然法律专家们并不认为自然法无形中对罗马民法起了限制作用,但是他们确实把它看作人类立法应当顺从的楷模。这一基本原则是罗马的一个伟大贡献,至今仍在起作用。”这说明罗马法

A. 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采用

B. 为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立法技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D. 自然法观念对后世影响巨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