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法系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主要是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注重礼刑结合,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古代中国法系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C项是中国古代法系的特点,与设问原因不符,排除。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之洞,清末重臣。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为1 130万两白银,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 张謇,清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年中状元时已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于1895年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

请回答: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张之洞等一些开明官员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

(2)在“求富”的旗号下,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

(3)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能不能真正实现?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三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发财致富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

A. 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B. 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C. 政府发起“菜篮子工程”    D. 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查看答案

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这说明(  )

A. 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 章太炎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 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

D. 章太炎属于封建顽固派

 

查看答案

上海外滩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大金融机构,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物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B.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C. 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    D. 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