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礼乐制度崩溃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籴法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出;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农民因谷贱破产而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D. 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查看答案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③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

A. 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 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查看答案

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 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 促进民族的迁徙与杂居    B. 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 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 为隋唐的大一统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