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时(1955年)的苏联积极准备对日...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时(1955年)的苏联积极准备对日和谈的理念在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战场上敌国,如今已经受到制裁(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与其缔结国家关系符合维持势力均衡的目标,亦符合“和平共处”的新思维而足以改善冷战两极对抗的紧张关系。而日本政府则相信,如果两国建交,首先可以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并为解决两国间的遗留问题,如滞留西伯利亚的日本人和渔业争端等开辟道路,甚至期待着苏联接受日本加盟联合国的要求。……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达雷斯警告说:如果日本承认苏联对“北方领土”中的千岛和南萨哈林拥有主权,那么,美国就可以根据《旧金山和约》的第26条主张对冲绳拥有永久主权。结果,1956年10月19日日苏双方签署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声明,不得不搁置领土问题而留待未来和平条约签署之际再解决。

——摘自赵京华《冷战体制下日本国家软实力的展开及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苏联积极推进日苏和谈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日本期待日苏建交的目的,并分析达雷斯的“警告”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构想。

 

(1)意图:维持欧亚地区势力均衡;为苏联的争霸新战略服务;缓和东西方冷战僵局。 (2)目的:结束两国战争状态;为解决两国领土争端和战俘等问题开辟道路;争得苏联对日本加盟联合国的支持。 构想:反对日本轻易妥协;压制日本外交的独立倾向;巩固日美特殊同盟关系;保留日苏争端坐收渔利;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冷战整体格局。 【解析】(1)从材料“符合维持势力均衡的目标,亦符合“和平共处”的新思维而足以改善冷战两极对抗的紧张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从材料“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并为解决两国间的遗留问题……开辟道路,甚至期待着苏联接受日本加盟联合国的要求”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日本期待日苏建交的目的。从材料“搁置领土问题而留待未来和平条约签署之际再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达雷斯的“警告”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构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

——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晷、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

A.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查看答案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