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持这种观点的是 (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A 【解析】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的老子思想中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其中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的学派是 (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查看答案

非选择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查看答案

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致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B. 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 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 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三言""二拍"等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新变化是: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科举制度走向衰落

C.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 对外政策趋向闭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