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1)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以法令推动改革;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制度不断完善。 (2)严格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就暗合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矛盾;未真正起到缓和统治危机的作用。 【解析】(1)从“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可以得出以法令推动改革;从“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可以得出分层次教学;采取升级淘汰机制;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从“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可以得出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综合来看可以得出选拔制度不断完善。 (2)从具体制度可以看出这些改革有利于选拔人才,完善考试制度。从改革的目的来看,可以得出这一改革缓和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之间的矛盾。但从实质上来看,这些改革只是在内部作文章,并没有真正的起到缓和统治危机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雅典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公元前621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进行改革,制定了成文法。德拉古制定的法律,课罪极重,处刑严峻。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从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安全出发,竟允许债权人可以将逾期不能归还负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至国外或沦为奴隶。对纵火、杀人、渎神乃至一般的盗窃,即使只是盗窃水果或蔬菜,也都要一律处以死刑。公元前594年,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梭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田为负债而被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在政治制度上,梭伦根据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2)对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改革与民主政治(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一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作者认为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查看答案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 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