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1921年春”及“列宁”可知,文中说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是指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而是取代,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强调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 推行农业集体化

C.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 实行余粮征集制

 

查看答案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第一要求赔偿烟价。第二要求割让一岛或数岛,作为英商居住之地,以免(日后)其身子磨难,而保其赀货妥当。第三要求中国政府赔偿广州行商的积欠。第四要求以后中、英官吏平等相待。第五要求赔偿战费及使费。倘中国不妥善昭雪定事,仍必相战不息矣。

——摘编自蒋延黻《琦善与鸦片战争》

材料二就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战争的进行中,皇帝在抵抗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对伦敦承担海外利益义务的错误估计以及缺乏敌方的准确情报——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失败。林则徐深信,伦敦不会在鸦片贸易这样邪恶堕落且臭名昭著的事件上支持英国商人,但他却不理解,没有这种非法交易,英国人就无法在不承受巨额逆差的状况下进行正常贸易;他也不知道,扩张主义的维多利亚女王政府非常热衷于维护它的海外利益。中国人对其敌人一方的一些错误观念令人瞠目又滑稽可笑;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一场战争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此战后,情势大为不同:东北与长城内外、黄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别为俄、德、法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此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