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材料二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1)加强君权: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而朱熹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把君主专制上升到天理高度。 制约君权:董仲舒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劝诚君主实行德政;而朱熹则通过正君心,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而行德政。 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了阴阳五行家思想;而朱熹主要吸收了具有思辨化的佛教和道教思想。 (2)共同点:都认为孔子及其以前学术是正宗儒学;都否定孔子以后的儒学;都认为儒学应该因时而改变。 目的:叶适为了回归原始儒学(孔子时代儒学);谭嗣同为了宣传维新变法。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董仲舒加强君权是通过君权神授而朱熹加强君权是把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上升到天理高度,董仲舒约束君权是通过天人感应学说而朱熹约束君权则是通过正君心,抓住核心要点即可,形成不同的原因主要从二人的理论来源不同角度分析。 (2)叶适和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均把孔子的学说当成真正的、正统的儒家学说、均肯定孔子的儒学、均否定孔子以后的儒学等是共同点,但目的不用,叶适是想回归、恢复到孔子的儒学,而谭嗣同却是为了变法才肯定孔子的儒学,二者的目的非常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中叶以来出现的新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李贽以“心本体”的学说为基础,将本质上非圣疑道的内容和体现历史新趋向的要求,理直气壮地运载进“心本体”所谓的“心”中,运载到“良知”之中,开始了从“圣心”到“俗心”的转化,打开了由“圣”转“俗”的通道,即由“禁欲”转为“顺情”由“圣贤”境界转为“俗世”境界,由旧时代迈向新时代,并且走出了相当远的路段。

——摘编自《从与从——中西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差异一论》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运动的开路先锋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指出,对于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的思想,《百科全书》更是一台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的“战斗机器”。法国的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直接开启社会主义革命,但为马克思主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之际的新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有何共同特点,分析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及出现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中国的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认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查看答案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 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

D.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查看答案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为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A. 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 民主共和,三民立宪

C. 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 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查看答案

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 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 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查看答案

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 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