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孙中山以明白无误的语言告诉人们,他的平均地权,他的民...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孙中山以明白无误的语言告诉人们,他的平均地权,他的民生主义,只不过是古已有之的井田制度的再版,因为两者“用意是一样的”。孙中山这样解释“民生主义”,主要用意在于

A. 民主主义符台中国的国情

B. 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制度有关

C. 土地国有制有其深远根源

D. 平均地权和井出制有相似之处

 

A 【解析】孙中山从古代的井田制寻找三民主义的解释,主要是寻求理论支撑,迎合民众心理需求,故A项正确;由题干所给材料“古已有之”可知,B不符合材料;材料明显考查三民主义和古代井田制的联系,所以C不符合题意;D项是比较二者相同点,不是孙中山主要用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为甲午海战中丰岛海战中同一事件的描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A. 日本的“吉野号”中弹

B. 吉野号战舰提督阵亡

C. 中日双方各有人员伤亡

D. 中日战舰损失数相当

 

查看答案

明宣宗时期,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这说明明朝

A. 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政务流程

B. 内阁的权力逐渐下降

C. 皇权下的官僚体制日渐科学

D. 司礼监地位超越内阁

 

查看答案

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仅占1/4。据此可知,北宋中期

A. 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

B. 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C. 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

D. 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查看答案

荀子重视“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的三大伦。在此三大伦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虽然有相对的尊卑之序,但也有相互间的道德义务,并不是绝对的尊卑和服从关系。董仲舒则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一变化

A. 印证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 适应了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C. 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 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尊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该器物可以佐证

A. 早期国家的正式形成

B.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 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