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耕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家有良田...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耕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专制制度的衰落

C. 西方文明的影响

D. 抑商政策的松动

 

A 【解析】“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体现出商业意识的浓厚,故A正确;B和C与材料中商业意识没有直接关系;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重视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查看答案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659、1703及1736年松江府先后三次就布商字号仿冒诉讼纠纷立碑告示:“众商各立号记,上供朝廷之取办,下便关津之稽查,取信远商,历年已久,向有定例,不容混冒。”如有“复行假冒,起衅生端,上误国课,下病商民”,则“正法施行,决不轻贷!”这反映出当时(    )

A.松江棉布生产全国领    B.仿冒商标成为普遍现象

C.政府重视维护市场秩序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查看答案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查看答案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