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

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湘漓接,通汉壮”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灵渠。灵渠在广西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是以壮族为主;同时链接了湘江和漓江。故选C。A项在淮河流域;B项在四川;D项在关中地区,因此均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答案

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查看答案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巩国中央集权和有计划培养人才,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他先后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在元塑五年(公元前124年) 于长安西北部设立太学。为博士弟子50人(时定额50人),学习儒家经典。这是设代官方教育的开始,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此确立。博士弟子通常为太常择民年十八岁以上,仪容端正者为弟子。或由郡国县官选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的优秀青年,送至太常,爱业如弟子。博士弟子每年一次考试,能通一艺以上的,补文学掌故,成绩更优者可为郎中;那些考试不及格者,随时开除。汉武帝又明今天下郡国,效法蜀郡,皆立官学。以后地方的官学逐渐普及,在郡国的曰“学”,在县、道、邑、侯国的曰“校”,在乡曰“庠”。汉代乡间闾里均有书师,教授学童识字,是为闾里小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为属县地方的优秀青年,岁终考试成绩优异的补郡县史。

——选自陈致平《中华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教育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教育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