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甄(1630-1704年),清初著名思...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甄(1630-1704年),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历明亡和农民起义洗礼的他,以上古“三代之治”为摹本,论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国。唐甄认为君主应以遵守道义原则的方式对待民众。“天下之大可恃乎?甲兵之多可恃乎?君惟不义无道于民”,则“推之如蹶弱童也”。所以,国家要长治久安,君主须重民爱民。为此,他告诫君主“立国之道,惟在于富”,“富在编户”,“若编户空虛,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他承认天子之尊,但“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统治者和民众都仁爱、中和,上下形成一种秩序井然、整个社会安宁和睦的氛围。这就是唐甄追求的理想王国。

——摘编自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设计“理想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唐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想国”的不足之处。

 

(1)原因: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要求摆脱束缚;宋初理学日益僵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借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2)主要内容:强调君主行仁政以得民心;君主应以富民为公,力除弃民虐民之政;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工商皆本。 不足之处:这一构想仍未跳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的模式,以“圣君”作为理想政治的主角,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它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支持,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没有促进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 【解析】(1)结合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背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思想上专制和理学思想的影响等。 (2)第一问,据材料“君主应以遵守道义原则的方式对待民众”、“立国之道,惟在于富”、“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加以归纳概括。第二问,不足,结合内容可以得出其将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身上,依然没有摆脱君主制的影响;在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缺乏支持和相应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军对法军实施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1953年年底,法军空降奠边府,旋即遭到越南人民军的包围,孤立无援。美国试图通过直接军事干预帮助法军。美国决策者认为,地面部队的直接介入“将增加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和大规模战争的危险,美国将付出人力和金钱的高昂代价,并可能对国内政治产生不利影响”。总统艾森豪威尔清楚地认识到,此时出兵将会严重削弱共和党在11月份国会中期选举中的地位,因为大多数美国民众和国会议员反对卷入战争。于是,美国企图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协调组织”,进行联合干预。英国政府担心,“联合行动”极可能导致范围扩大,引起与中国的战争,甚至将世界推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边缘。应争取政治解决。美国的直接干预企图未能得逞,奠边府战役以越南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赵学功《中国、美国与奠边府战役》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没有直接武装干涉奠边府战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赢得奠边府战役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负责交通四政(铁路、航运、邮政、电政)的发展,其中铁路居首。邮传部奏议:“京城当为海内之轨枢,断无疑义”;“欲利交通,必先注重于整军劝工两大端。而后轨线纵横,外可以便行军转饷之谋,内可以收通商惠工之效”。同时“会奏尊订铁路钢轨验收章程,呈绘轨制图式”。在对各地调查的基础上,筹措资金,修筑或扩建正太、张绥等铁路。邮传部要求“所有各处局所若因公索取免票,均向本部呈请才能发给”,改变“从前各衙门各处局所乘坐火车,均由铁路总局发给免票”的惯例,并定免票章程及免价减价变通办法章程八条。它注意协调铁路与轮船招商局之间的关系,发展铁路与电报局之间的路电接线,沟通路矿联营。伴随着铁路运行,人们看到“不惟可免行路之难,而县内文明亦必蒸蒸日上,窃不禁馨香祝之”。

——据苏全友《清末邮传部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邮传部发展铁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邮传部发展铁路交通的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济,以满足市场需求。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

——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

——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分析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二战后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要求各与会国家:奉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独立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得加入为大国冲突服务的多方军事同盟。可见,这次会议

A. 瓦解了美国的世界霸权

B. 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

C. 推动了亚非国家间的合作

D. 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率情况(单位:%)(1913年=100)。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食品

半成品

制成品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1927年

1931年

德国

125

380

95

153

190

183

法国

65.5

180

96

125

153

178

意大利

75

188

114

198

193

286

 

 

A. 各国吸取经济危机和惨痛战争的教训

B. 自由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时代潮流

C. 经济民族主义的盛行

D. 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已受到关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