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遣唐使节来...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遣唐使节来华

C. 海上丝路繁荣

D. 朝贡贸易推行

 

C 【解析】随着海上丝路繁荣才出现了市舶,所以“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海上丝路繁荣而非张骞出使西域、遣唐使节来华以及朝贡贸易推行等选项,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

 

查看答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 公元前7世纪前期    B. 公元前7世纪后期

C. 公元前8世纪前期    D. 公元前8世纪后期

 

查看答案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 姜寨遗址

B. 崧泽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查看答案

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 神话传说

B. 考古遗存

C. 实物资料

D. 文字实录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宇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1946年7月25日患脑滥血逝世,事年五十五岁。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忧,与劳苦大众休成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据周毅、向明《陶行知传》

(1)根据材料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