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50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1)特点:循序渐进;分类实施;以人为本;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意义: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1)关于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等信息可概括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概括为分类实施;根据材料“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可概括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以人为本方面作答。 (2)关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蓄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B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C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公投.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

A. 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 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 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查看答案

托克维尔(1805—1859年)认为,现在是到了统治阶级必须通过“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社会的冲突,弥合阶级之间的分裂,实现社会稳定。为此,西欧

A. 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B. 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形成

C. 真正实现公民自由平等

D.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