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 通判

B. 枢密使

C. 三司使

D. 转运使

 

A 【解析】试题分析: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专门设置通判去监督知州,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通判能够监督知州,具有监督知州的资格,所以“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的北宋官员应该就是通判,故答案选A。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排除B;三司使分相权,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排除C;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

A. 宰相制度有名无实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省六部制不完善    D. 深受避讳影响

 

查看答案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客观评价了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查看答案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材料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6世纪末,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徐光启是其典型代表。徐光启一生涉及数学、农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编纂《泰西水法》,整理农学,汇编成《农政全书》。他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他不满足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他在编纂《崇祯历书》时说;“每交食时夕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徐光启传播西学的国际和国内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3年4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学科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