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 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D 【解析】“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在受到重视,D正确;A属于商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中领先地位,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查看答案

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B.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C.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D.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查看答案

【加试题】近代铁路管理权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涉及国家主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外人共同管理,则引置同类,我国工程学员,无论学识如何优异,终沉下位……铁路工程最重图式,若经外人统一,权不我操……凡事一人之图谋拙,多人之图谋工,对待一国易,对待多国难。……今闻国际共同管理我国铁路问题将提出于巴黎和会,则天佑所引为痛苦之事,更将纷至沓来,而糜有已。用敢缕陈弊害,奉渎清听,聊助解决。”

——詹天佑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电文

材料二胶济铁路是我国山东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东起青岛,西止济南。为德国占领山东时所建。下表反映了近代胶济铁路管理权的归属变化(局部时期)。

 

归属时期

时间

大事记

德占时期

1899-1914

1899年胶济铁路始建,1904年建成通车。

第一次日占时期

1914-1922

1914年日军占领了胶济铁路,改名为“山东铁道”。

北洋政府时期

1923-1928

1923年1月1日正午,胶济铁路交接仪式在胶济铁路管理局隆重举行。

 

 

——根据《青岛日报(2014.7.28)·胶济铁路“掌门人”》整理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电文的历史背景。詹天佑反对该铁路由“国际共管”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胶济铁路两次归属权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加试题】18至19世纪是世界艺术史上急剧变化的一个重要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开始,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建筑样式经常被引用。到18世纪中叶至整个19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政治需要,对古典形式的再现或组合成了欧美建筑运动的主流,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简洁、雄伟、庄重、典雅,充满理性精神。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柏林国会大厦建于1884至1894年,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古典主义等各种造型元素(见图)。

——根据萧默《建筑的意境》整理

材料二关于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马克思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②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据《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古典主义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在建筑样式上的相同之处和建筑功用上的不同之处。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古典主义建筑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德国1871年宪法的有关内容进行阐述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德国代议制建立的影响进行阐述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

——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

材料二漫画《大棒对大棒》(作者:方成)

(图注)报纸消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内外遇到一系列困难。(1963年2月22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断图6中下面人物最有可能是欧洲哪位政治家?概述当时的欧洲为了努力成为“欧洲人的欧洲”,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