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制度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C 【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为各国所采纳,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合,故A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不稳,故B项排除;“弑君”、“出君”反映了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乏力,战国时期出现减少的趋势,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查看答案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 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 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查看答案

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4年4月,清廷急授以刘铭传巡抚督督办台湾军务赴台抗法。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制。

1885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他任巡抚后特别注意开发台湾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修筑公路、铁路,方便了陆上交通。设立“轮船招商局”,疏浚了安平等港,方便了海上交通;先后设立电报局、邮政局,方便台湾内部及其与大陆的联系。

为了开发台湾资源,他设立煤务局,整顿基隆旧矿,投银40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并拟筹资另开新的矿井;在苗栗、后垅等地发现石油后,马上设立煤电局进行开采。蔗糖和茶叶是台湾大宗出口商品,过去一向为英商垄断,刘铭传积极组织本国商社与之对抗,夺取中国应有的商贸权利。

1890年10月,刘铭传草签协议,将基隆煤矿交中国商人承办,议定“由商经营、官不过问”。此举受到清廷处分后称病辞职,于1891年5月。返回安徽肥西故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

——据《台湾巡抚刘铭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开发建设台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身上折射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哪些可贵的品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接受晁错“纳粟授爵”的建议,让富商用高价向农民买粮,输送至边,依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第十八等的高爵。此政策推行后,解除了屯戍困境,国库也因此而充盈。此政策所贩售的,是自汉初高祖以来始终用于奖励军功、安抚政权和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军功爵。军功爵一旦被无限量抛售,首先冲击到的,将是持有高爵的军功功臣集团。文帝同意大量卖爵,不仅达到解决经济困境和抑商尊农之效果,而且稀释了功臣集团的军功荣耀和政治影响力,起到釜底抽薪式的作用。以军功登上政治舞台的功臣集团,因“纳粟授爵”的轻滥,而逐步走出政坛中心。

——《晁错“纳粟授爵”与汉文帝军功爵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措施与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