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 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 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查看答案

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4年4月,清廷急授以刘铭传巡抚督督办台湾军务赴台抗法。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制。

1885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他任巡抚后特别注意开发台湾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修筑公路、铁路,方便了陆上交通。设立“轮船招商局”,疏浚了安平等港,方便了海上交通;先后设立电报局、邮政局,方便台湾内部及其与大陆的联系。

为了开发台湾资源,他设立煤务局,整顿基隆旧矿,投银40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并拟筹资另开新的矿井;在苗栗、后垅等地发现石油后,马上设立煤电局进行开采。蔗糖和茶叶是台湾大宗出口商品,过去一向为英商垄断,刘铭传积极组织本国商社与之对抗,夺取中国应有的商贸权利。

1890年10月,刘铭传草签协议,将基隆煤矿交中国商人承办,议定“由商经营、官不过问”。此举受到清廷处分后称病辞职,于1891年5月。返回安徽肥西故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

——据《台湾巡抚刘铭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开发建设台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身上折射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哪些可贵的品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接受晁错“纳粟授爵”的建议,让富商用高价向农民买粮,输送至边,依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第十八等的高爵。此政策推行后,解除了屯戍困境,国库也因此而充盈。此政策所贩售的,是自汉初高祖以来始终用于奖励军功、安抚政权和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军功爵。军功爵一旦被无限量抛售,首先冲击到的,将是持有高爵的军功功臣集团。文帝同意大量卖爵,不仅达到解决经济困境和抑商尊农之效果,而且稀释了功臣集团的军功荣耀和政治影响力,起到釜底抽薪式的作用。以军功登上政治舞台的功臣集团,因“纳粟授爵”的轻滥,而逐步走出政坛中心。

——《晁错“纳粟授爵”与汉文帝军功爵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措施与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执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

材料二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采纳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委御史台有“鞠(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于秦汉并不断地被强化。宋代不仅中央御史台直属皇帝,地方的监司和通判也直隶皇帝。明代的都察院和六科(派驻其他部门的监察机构)都归皇帝直接领导。清代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监察官的考选、差遣、内升以及外转都由皇帝说了算。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摘编自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

(1)材料一中的制度由哪位皇帝设立?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巡视制度的特点和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