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1)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叶利钦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推手。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苏共长期推行斯大林模式,忽视民生改善;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导致思想混乱、苏共失去执政地位;苏联国内民族分离主义影响以及西方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责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小问比较简单,可以这样来客观的认识二者的责任: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叶利钦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推手。关于第二小问“如何看待苏联的解体”,具有一定难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不局限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领导责任。要多去挖掘长时期以来“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恶劣影响。同时,还不能够忽视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第二小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据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A.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B.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①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②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材料三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

请回答: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的两幅图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

 

查看答案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查看答案

勃列日涅夫爱好虚荣,喜欢别人奉承,他提拔亲信、老相识、老部下,对干部不提严格要求,还为高级干部增加了不少福利。这种做法

A.推动了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

B.导致民众对苏共失去信心

C.是政治多元化的体现

D.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 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 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查看答案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