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2)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5分)不足: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的信息可归纳出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2)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分析,积极方面从材料中“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的信息可归纳出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联系所学知识可总结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不足可以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勃列日涅夫爱好虚荣,喜欢别人奉承,他提拔亲信、老相识、老部下,对干部不提严格要求,还为高级干部增加了不少福利。这种做法

A.推动了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

B.导致民众对苏共失去信心

C.是政治多元化的体现

D.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 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 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查看答案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查看答案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 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查看答案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斯大林执政时期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