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华盛顿被誉为“18世纪离去的最后一位伟人”,人们在他的遗嘱中发现一条规定, 要求...

华盛顿被誉为“18世纪离去的最后一位伟人,人们在他的遗嘱中发现一条规定,

要求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他当总统时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的原因是

A. 他是种植园主,内心不愿解放奴隶

B. 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

C. 新成立的联邦政府无力解决国内重大问题

D. 他家中的奴隶他有权解放

 

B 【解析】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拥有的行政大权,立法权归国会。华盛顿作为总统不能 立法只能行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华盛顿在任期间,西进运动不断展开。1848年恩格斯对美国的领土扩张作了如下评价:合众国兼并加利福尼亚而获得太平洋的统治权,这符合整个美洲发展的利益。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美国的领土扩张(     )

A. 在北美扩展了资本主义    B. 成功驱逐了英法的殖民势力

C. 北美人民获得了广阔的土地    D. 北美人民解除了奴隶制的束缚

 

查看答案

(题文)华盛顿在其著名的《致合众国民书》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强调的是

A. 中央集权原则

B. 自由平等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司法独立原则

 

查看答案

潘恩在《常识》一书中呼吁:“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时,也是办不到的。和解在现今是个荒谬的梦想。”该材料体现的主张是

A. 北美应摆脱英国而独立

B. 为英国殖民统治辩护

C. 主张北美继续留在英国

D. 主张与英国殖民当局和解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斯(约前284年一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今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一一摘编自尚景熙《李斯评传》

请回答:

(l)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李斯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

材料二

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