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潘恩在《常识》一书中呼吁:“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的人的鲜...

潘恩在《常识》一书中呼吁:“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时,也是办不到的。和解在现今是个荒谬的梦想。”该材料体现的主张是

A. 北美应摆脱英国而独立

B. 为英国殖民统治辩护

C. 主张北美继续留在英国

D. 主张与英国殖民当局和解

 

A 【解析】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时也是办不到的等字眼足以证明该材料是主张北美应摆脱英国而独立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批判英国的殖民统治而非为英国殖民统治辩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反对北美继续留在英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解在现今是个荒谬的梦”足以证明材料是反对和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斯(约前284年一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今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一一摘编自尚景熙《李斯评传》

请回答:

(l)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李斯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

材料二

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查看答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晋文公即位之前,晋国内乱频繁发生,国内阶级矛盾积累已久。韩原之战战败后,晋国通过大量征收军赋来弥补耗费的军力,导致赋税十分沉重。很多人民被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晋国迫切需要减轻奴隶债务和腹水来缓解社会矛盾。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开始按军功大小奖励人们土地、奴隶和官职,改变了传统“不劳而获”世卿世禄制的分封标准,给晋文公推行新的世卿世禄制打开了缺口,晋文公即位后,总结了惠、怀二君丧失民心的教训,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笼络人心,确立了以“贤、能、德、义”为标准的分封原则,提拔了许多贤能义德之士,形成了新的世卿世禄制。此外,晋文公还确立了“贤、能”的用人标准,他将才华横溢的先轸升为中军元帅,还规定异姓宗族“掌其远官”。

——摘编自《晋国改革与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世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表四)。

表四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产品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它货品。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银丝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