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那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团体生活要照顾别人,因此中国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是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

——摘编自《古代中国的大家庭制度》

材料二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工作,甚至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

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较易变得淡薄,导致夫妇的关系较难长久地发展,离婚个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亦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亦趋于频繁。在这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据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庭文化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

 

(1)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积极作用:团体意识强;社会保障功能强,解决了教育和养老问题;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变化:大家庭逐渐解体,被小家庭取代;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家庭为本的观念。 原因:工业文明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教育的发展;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国家法律建设和法治观念不断进步。 认识:高度重视家庭和家风建设;发扬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互爱的和谐家庭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建设良好的家风。 【解析】(1)社会根源:从材料中“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可以得出社会根源来自于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积极作用:从“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是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可以得出团体意识强;社会保障功能强,解决了教育和养老问题。从“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可以得出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从“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可以得出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变化:从“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可以看出大家庭逐渐解体,被小家庭取代;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家庭为本的观念。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变化的原因主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一一分析即可。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归纳出这种变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而给出你的认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查看答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到查士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 平民的不断斗争

C. 统治者价值取向变化    D. 人文主义的影响

 

查看答案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查看答案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 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 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 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