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以为政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既在民间被人们呼为“包青天“,又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肯定。……包拯实际从政26年,任过很多官职,其中有较长时间是做监察官。因此,他对其所处时代的史治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吏治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既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支治思想中,建构起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而言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所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则既是包拯一生为官处事的信条,又是其吏治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摘编自萧伯符、汪庆红《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成为中国历史“清官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包拯。

 

(1)原因:包拯为政清廉、执法公正的个人品质;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2)评价:他为官实践中秉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同情,执法严明,坚持司法公正;批判北宋王朝的政治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可以得出包拯为政清廉、执法公正的个人品质是最重要的原因;由“既在民间被人们呼为"包青天",又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肯定”可以得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也是原因之一;由“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其中的原因。 (2)评价: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由材料中的“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青天”等信息可以得出他为官实践中秉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同情,执法严明,坚持司法公正;由“他对其所处时代的史治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吏治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支治思想中,建构起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等信息并结合其所处宋代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他批判北宋王朝的政治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由材料中的“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6月27日,杜鲁门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接着,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1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从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所谓“防务岛屿链”。

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来说,是不情愿的事情。但战争已经爆发了,中国就面临是支持还是不支持的选择,毛泽东选择了支持。一个问题就是他要对社会主义阵营负责,因为1949年刘少奇去莫斯科的时候,当时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一个分工。斯大林说以后欧洲的事情、欧洲的革命是苏联共产党来管,亚洲的革命、东方的革命就由中国共产党来管。

——摘编自《复兴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做出参战决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选择支持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20世纪初,即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一一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现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就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论述。(要求:可以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阐述,也可以另立观点阐述,观点必须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如汉代的贡禹,国时的曹操,唐代的刘晏等。时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己不复存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但是,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了清初,统治者更是废除了单独的人口税,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即把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这使得农民人身束缚逐渐削弱,增人不增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

——摘编自王孝俊著《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

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但后来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l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

——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查看答案

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这反映出当时

A.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    B. 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C. 浪漫主义者过分的强调理性    D. 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