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原因 ①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 ②自由...

“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原因

①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

②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

③凯恩斯主义

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D 【解析】30年代的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危机;二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受到广泛欢迎。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9 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特别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 年美国出现了自 19 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 90 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 10%的附加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1971 年 7 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利用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1973 年 3 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指出尼克松总统调整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做出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查看答案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 年 1 月 8 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部分内容:

第 10 点: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第 11 点: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第 12 点: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

“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19 年 6 月 28 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

尊重奥国之独立;复承认奥国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易。

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该国

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罗塞尼亚自治领土……

第八十七条: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十四点原则”和《凡尔赛条约》在民族问题上所倡导的原则, 并分别指出它们倡导这一原则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这一原则的实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对食盐产销管理不力,仅征收有限的盐税。安史兵兴不久,唐廷即设盐铁使

 

之职,立专卖之法,由官府统一收购产盐区专业“亭户”所制食盐,加价售予盐商出卖, 严禁私人盗煮销售。政府收入由此陡增。肃宗后期到代宗朝刘晏任盐铁使,对专卖制度的 若干环节进行改进,

在距产盐区较远处设常平盐仓,官府储盐以备调剂,防范盐商抬价, 又设十三巡院负责查禁私盐。刘晏精于理财之术,筹划细密,主管财政 20 年,盐利所入由40 万缗(贯)增至 600 万缗。以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然其弊则在于“亭户犯法,私鬻不绝,巡捕之卒,遍于州县,盐估(盐价)益贵,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盐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盐法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

 

一观点。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 年,伦敦有 25 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 16 倍。到 1801 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 96 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 11.4 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

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

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1893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

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

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

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

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 作简要评价。

(3)19 世纪伦敦和上海的发展反映了近代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