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

 

一观点。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1)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解析】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和加强君主专制(二府三司制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 年,伦敦有 25 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 16 倍。到 1801 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 96 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 11.4 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

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

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1893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

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

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

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

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 作简要评价。

(3)19 世纪伦敦和上海的发展反映了近代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

在无线电和电视时代,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与此同时,人们的闲暇大多花在嬉戏逗趣的活动上,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无产阶级化。这反映了

A.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毒瘤

C.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

D.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暂时难以改变

 

查看答案

随着1933年6月银行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有人说金融中心已从纽约移到了华盛顿。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

A.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经济布局

B.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

C.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

D.整顿金融成为新政核心措施

 

查看答案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综观宋明理学心学一派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物并无兴趣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仿佛也有超出伦理道德狭隘范围的趋势然而其理论目的仍然指归于对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该论点指出了理学的理论旨趣在于(  )

A.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与主体道德的个体自觉

B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与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

C.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规范的正当性的认识

D.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