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

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

A. 社会矛盾    B. 计划经济

C. 过度的福利政策    D. 选举制度

 

C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说明作者不赞成福利政策,故C项正确;“社会矛盾”是福利政策想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选举制度与材料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施该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西方科技人员也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查看答案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查看答案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查看答案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 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 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 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 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