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施该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

 

(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各种生活物质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俄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 (2)措施: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出发点:平息农民的强烈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4)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启示:经济建设必须根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等。 【解析】第(1)问要结合所给材料,根据“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当时苏俄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和卢布的贬值,联系教材归纳出原因。 第(2)问,根据“粮食税”推断出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第(3)问,概括材料分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市场的繁荣。 第(4)问,第一小问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回答;第二小问从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西方科技人员也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查看答案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查看答案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查看答案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 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 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 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 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查看答案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