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要以像解决战时重大战略问题一样的彻底精神和慎重态度,必要时,还要在计划工作方面作出同样大的努力,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不能在这里试图提出全部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1946年)

材料二冷战在欧洲和东亚展开的过程就是以政治军事对抗为基础的美苏关系形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也是双方逐渐在战略上达成均衡的过程。因为在对抗中维持稳定和均衡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因为它们都认识到打破均衡意味着双方都不能承受的战争,是核条件下的“互相确保摧毁”……它们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

——牛可《1870年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乔治·凯南电报的要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电报出现的背景。

(2)美国在杜鲁门时期(1945~1953)是如何解决乔治·凯南在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个问题”的?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冷战的影响。

 

(1)要点:苏联不可能与美国妥协;对付苏联是美国的最巨大任务;美国有能力对付苏联,而且不必通过军事冲突。背景: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战争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提出“杜鲁门主义”,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标志冷战正式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抗衡苏联;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在东亚加紧包围和封锁社会主义阵营,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3)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旧格局;引发美苏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紧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机会;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不同程度上从对方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进行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信息“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概括得出苏联不可能与美国妥协;对付苏联是美国的最巨大任务;美国有能力对付苏联,而且不必通过军事冲突等。“背景”,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战争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美国在杜鲁门时期为了“这个问题”,相继提出在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在对外关系上加紧包围和封锁社会主义阵营,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等。 第(3)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并所学知识,从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旧格局;引发美苏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紧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机会;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不同程度上从对方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进行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法律文献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1)材料一所述内容出自哪一法律文献?它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三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美国1787年宪法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美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并说明其特点。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某中学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就法律问题进行研讨探究,除了上面材料中提到的法律文献外,你还能为他们提供哪些与法律有关的文献?试举两例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元杂剧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审美对象。这种情形在明代表现得非常充分。明代戏曲在元杂剧后取得了极大的繁荣。首先是种类繁多……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员不断涌现……第三是不断有创新……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汤显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号卓吾)。李卓吾主张重视功利,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对汤显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

——摘编自黄建华、任丽青《明代的城市文化》

材料二他(莎士比亚)剧本的背景都设在意大利、法国、苏格兰或者希腊,但是实质上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所了解的狭小世界,即伦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间的地区……他的很多重要剧本都隐含着这样的意义。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讽的手法再现……《仲夏夜之梦》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们的同类都是英国的乡下人,而几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发现马尔沃利就是讽刺版的本·琼森,《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亚心目中另一位对手——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最终版。(注: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是莎士比亚以后不久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自莎士比亚之后,伦敦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伦敦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没能例外……如莎士比亚再现世界一样,狄更斯再现了伦敦。

——摘编自唐娜·戴利、约翰·汤米迪《伦敦文学地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戏剧繁荣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汤显祖戏剧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中西方戏剧的共同特点。

 

查看答案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贪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材料三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下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A. 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 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 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 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