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贪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营);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二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后果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二中“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信息归纳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促进经济发展和阻碍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作答: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材料三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下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A. 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 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 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 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查看答案

公元前6世纪,步兵方阵在当时雅典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据记载,一个方阵由八个横排组成,各排紧密排列,每个士兵的盾牌均保护着同排相邻的士兵的左侧,数以千计的士兵配合默契、节奏整齐且步调一致。这体现出

A. 雅典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

B. 雅典民主推动战争变革

C. 城邦观念影响了对外战争

D. 梭伦改革重视军队建设

 

查看答案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这表明古代希腊(   )

A. 城邦体制造就了民主政治生活    B. 民主政治的运行得到法律保障

C. 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受到重视

 

查看答案

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A. “恻隐之心”

B. “心即理”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