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二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是对哪场运动的反思?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一、二,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4)郑观应、张謇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洋务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从国家富强、救亡图存角度回答也可赋分) (2)异:郑观应以商立国;张謇以工立国,重视实业。 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3)变化: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 理由:各方受益;缓解商业战争和资本竞争;缓和劳资矛盾。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等。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的时间信息可知,郑观应“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是对洋务运动的反思。“进步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问,由材料一信息“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和材料二信息“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可知,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不同点是郑观应以商立国,而张謇以工立国,重视实业。 “相同点”,由两则材料可以得出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第(3)问,由材料三信息“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得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是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理由”,由材料信息“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归纳出各方受益、缓解商业战争和资本竞争、缓和劳资矛盾等。 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观应、张謇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月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

材料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三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坠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坠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四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3)依据材料四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

(4)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

 

查看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摘自《苏州府志》卷三

材料二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摘编自孙燕京《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探知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城的哪些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哪一政府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查看答案

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项目

19491966

19671976

家庭出身

26.6%

28.85

政治面貌

30.5%

23.5%

学    历

10.6%

11.7%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查看答案

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其中文字为: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 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

B. 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

C. 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

D. 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

 

查看答案

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