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1922年2月6日,美、英、

法、日、意、中、比、荷、葡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在华盛领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此“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成多国订立务约或协定或协议成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缔约各国协定无论何时遇有某种情形发生,缔约国中之任何一国,认为牵涉本条约规定之适用问题,而该项适用宜付诸讨论者,有关系之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通知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教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并剖析其实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战胜国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美国需要确立在远东地区的优势地位。 (2)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维持各国在华商业机会均等;建立共同侵略中国的同盟。 实质:将中国重新置于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之下。 【解析】(1)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美国远东利益等方面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等信息可从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维持各国在华商业机会均等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建立共同侵略中国的同盟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关于《九国公约》的实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将中国重新置于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之下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封赠制是指官员的亲属可获得相应官职和封号的制度。元朝封赠制是推行汉法的结果,武宗即位后,使其制度化。宋时高级官员的亲属才能被封赠,元代一品至七品的官员均可封赠。在宋朝凡是属于同一封赠等级的官员,亲属受封的官职是固定的,而元朝“每遇子孙升品,其父祖随迁,母妻同”,同时监察御史有“体察”之责,“若有诈冒不实,并行追夺”,还规定“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等。宋朝封赠一般是“通大礼”方许申请,元朝则规定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升至正从四品,封赠一次等。当时的儒者评价封赠“使居执役者,明见赃吏之被祸,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孥,尽不免于戳辱;又见廉史之蒙福,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妾,俱得享于荣华。”

——据《元典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桌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

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据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等

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目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图:图中的折线表示2001-2016年世界贸易增长百分比,长条图代表的是片面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WTO成员国,其中深色部分表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取的措施浅色部分表示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

A. 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B. 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

C. 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D.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查看答案

1921年3月,得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A. 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B.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 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D. 促进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