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

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及的选官制度中设置“中正”“区别人物,第其高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指九品中正制度,需要中正官品评等级选官,与察举制下的推举相比,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九品中正制度靠家世、门第为选官标准,C项排除;D项是科举制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查看答案

北京大学2009年出台的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八股取士制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查看答案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查看答案

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B. 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 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

D.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