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有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滑.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的更加准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质。

(2)理学对材料二所述的书法.绘画特点有何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这些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过哪些贡献?

 

(1)核心思想是理;实质是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规范(或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 (2)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意意境 (3)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用于印刷行业;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或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帮助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欧洲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等语句可总结出朱熹的核心理论主张---理。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既然朱熹是儒家知识分子,那么其关于“理”的实质仍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2)理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重理明道求理趣、修身进德为养气、读经积学谈义理等理学观念。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认为强调人书并重,尚意尚趣,明心见性;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理学观物内省的思维方式、追求平淡中和的生活意趣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表现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中,就是强调精神、气度等。 (3)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引用马克思所说:“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四大发明在欧洲文明产生以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欧洲旧思想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

材料二  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夏王朝)之世者,必为鲧(禹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五蠹》

材料三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杀。

           ——《墨子·公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主张?其思想源于何人?这一学派在后世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是谁的观点?联系材料概述其主张。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派的名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查看答案

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 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 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 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帝制

D.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查看答案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大一统”的主张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天人感应”学说

D. “三纲五常”学说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表明他

A. 要求批判神权统治,主张人性的解放

B. 主张与上帝直接对话,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

C. 主张“信仰得救”,强调精神自由

D. 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求建立本民族宗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