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根据《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安理会...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根据《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安理会有权断定“争端或情势之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可以提出必要或合宜之临时办法并“促请当事国遵行”,它还有权“采取必要之空海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授权联合国大会“讨论本宪章范围内之任何问题或事项”,“得向联合国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员或兼向两者提出对各该问题或事项的建议”。在维护和平与安全领域,大会“得考虑关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合作之普通原则,并得向……安理会提出对于该项原则之建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有根据情况权宣行事的活动余地,并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甚至有权“协助安理会探索给宜之临时办法”。联合国秘书长成为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决策机制中的积极变量。

——摘编自陈先才《联合国维和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积极作用。

 

(1)内容:安理会掌握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的决策权;联合国大会拥有广泛的建议权;秘书长 可以主动地判断情势,向安理会提出相关建议。 (2)积极作用:维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缓和并制止地区冲突与战争;实施人道主义救助。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内容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主要包括安理会所掌握的权力、联合国大会的建议权、联合国秘书长也是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决策机制中的积极变量等方面的内容。 (2)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即维和世界和平与安全、对地区冲突的影响即缓和并制止地区冲突与战争、联合国维和机制其实是实施人道主义救助等方面综合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去年七月至今年一月,七个月中,除秋冬攻势的新收复区外,辽宁大体分了土地,安东、辽南则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地区分了土地。总的说来,工作是有成绩的。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发动了农民,十万农民踊跃参军,并在基本地区内肃清了土匪。但由于运动扩大过分迅速,阶级划分不清,没有巩固地团结中农,对佃富农与旧富农不加区别,许多地方把富农与地主一样对待,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没有严格执行,以及一度打风盛行,死人过多,犯了很多“左”倾错误。直到一月份中央及东北局指示纠“左”,才开始纠正。现在,老区正继续纠偏、新区则照中央指示,首先打击大地主。所有新老区,都以春耕为中心,同时进行纠偏或发动的工作。

——1948年4月陈云《辽东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中东北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中东北土地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个人对人文关系有一种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主要是传统社会以来形成的血缘关系,农业社会容易形成大一统、家天下的文化。在家族或宗族里面才突显你的价值,离开了这个家族,你就什么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来就强调等级制度,强调尊卑关系,由于人是一种依附的东西,于是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这种制度怎样才能体现出人的这种依附性。而西方(古希腊)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都与城邦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在这个城邦里都是平等的一个成员。这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他们必须要去海外进行一种经营活动有关。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它的实质是财产权利向政治权力转化的一种过程。而中国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利直接占有财产权利的过程。

——摘编自李嘉伟《中西方古代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晚清中国的颓废局面迫使传统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进入了有识之士的理论审视范围,这就为西方政治理论的涌入提供了契机。19世纪,国人开始对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充满赞扬和期待,把西方政治治制度引入中国实践成为不少人的理想寄托和奋斗目标。然而结果无一例外地也都归于失败,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清末民初政治现象。西方理论和制度终归没有完成政治制度供给任务,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

——摘编自李照作、吕强《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与资源基础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的设计思维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分析其“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查看答案

据世贸组织2001年度报告,1900--2000,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6.8%,同期世界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3%。这表明

A. 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利益    B.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C. 经济全球化无益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 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查看答案

口述史是20世纪40年代首先在西方出现的历史研究方式,它是个人和社会对事件的表述的是特定场景下的时空,表述的是被采访人的亲身经历。在美国,而且在英、法、德国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出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中国谚语说的“路上行人口似碑”,也证实说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这说明

A. 路上行人的语言是真实的历史

B. 口述历史资料可用于历史研究

C. 只有口述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D. 历史是语言和心理状态的反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