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A 【解析】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从材料信息“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表明作者认为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对国家和人民进行改造,故A正确。 B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说法错误,排除。项中的“导致”说法不对,应该说辛亥革命没有挽救社会道德沦丧,革命没有阻止列强势力,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查看答案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查看答案

庄季裕《鸡肋编》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材料反映当时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 出现了地域性商帮

 

查看答案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A. 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 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 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 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查看答案

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A. 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

B.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 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 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