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彭明《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宪法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其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199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临时约法》内容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历史背景。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同点。材料三的修改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发展变化,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特征:把“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加以法典化,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宣告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对促进人民觉醒、等级特权制度,有重要意义。 (2)背景: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的推进。 进步性:规定新中国的性质;规定了实现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国家经济的构成和发展方向。 (3)相同点: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意义: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宪法保障。 (4)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制定和修改宪法内容;民主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工作重心;经济发展方针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在20世纪经历了巨大变化。 【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征: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临时约法》的主要特征把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法典化,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宣告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对促进人民觉醒、等级特权制度,有重要意义。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的推进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进步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可概括出“规定新中国的性质”;依据“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可概括出“规定了实现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方法”、依据材料中的第五和第六条可概括出“规定了国家经济的构成和发展方向”。在这些方面,1954年宪法比《临时约法》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性。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准确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比较可发现两者的相同点是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1999年)是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提出的,这样就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宪法保障。 (4)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宪法要进行修改,这一体现了与时俱进行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经历了巨大变化。还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具体可参看答案: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制定和修改宪法内容;民主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工作重心;经济发展方针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在20世纪经历了巨大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材料三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材料四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再次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中新网8月15日

材料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5月30日下午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不少于4个)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年?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和材料五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你认为当前处理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3年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国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

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重%

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

婴儿死亡率(逆指标‰)

俄国

25.4

14.7

0.41

9.7

109.3

294.1

美国

42.4

34.4

0.53

13.7

145.2

165.1

德国

69.6

27

1.06

17.9

150.5

220.8

英国

44.5

31.3

0.59

18.8

112.6

119.1

法国

42.3

21.8

1.6

20.7

164

166.3

 

 

材料二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克伦斯基、米留可夫和罗将柯这样一些著名的杜马(俄罗斯议会)领袖在革命前夕的讲话中已提出警告:国家很快就会发生动乱,必将陷入深渊。

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临时政府得以上台执政,但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到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行动已经席卷全国90%的县区。而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导致临时政府陷入危机。

材料三目前俄罗斯国内右翼主义者对十月革命的评价是:十月革命的结果使俄国“偏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轨道”,“中断了俄国的自然发展进程”。而思想家拉文则说:“(十月革命)对于俄罗斯和全世界劳动者的生活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本书的作者们坚信,这一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的丰富遗产还将长时间地鼓舞着为摆脱寡头资本统治而进行不懈斗争的世界各国劳动者,寡头资本给人类带来了社会民族冲突、战争和破坏。”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年俄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俄国两次动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述应对俄国十月革命应给予高度评价的理由。

 

查看答案

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欧共体的形成

B. 日本的崛起

C.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 中国的振兴

 

查看答案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这表明他的改革

A.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B. 取缔了苏共

C. 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D. 能够推动苏联政局的稳定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导致该局面产生的背景中,最直接一项的是

A. 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B. 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渐形成

C. 日本法西斯的无条件投降

D. 半岛两个对立政权的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