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清代,政府始终认为边衅是由林则徐办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清代,政府始终认为边衅是由林则徐办理不当引起的,以致于三十年后当李鸿章在台湾问题上与日本谈判取强硬态度时,总理衙门大臣文祥竟骂“李鸿章要做第二个林则徐!”清朝的时人笔记中,也有把林则徐视作国家致乱第一祸首的。

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林则徐身长不满六尺,而英光四射,声如洪钟,顾其早入仕途,虽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国之情况……共历二十三日,全数始尽销毁,逐日皆有文武官员监视,外人之来观者,详记其事,深赞钦差大臣之坦然无私。自吾观之,于腐败官吏中,而林则徐竟能不顾一切,毅然禁烟,虽其计划归于失败,而其心中,则为人民除去大害,可得昭示天下,故民族之光也!其失败之主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以为英国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吓解决,乃不辨明有罪无罪,一律围困之于商馆,使其饿而缴鸦片。”

——根据《对林则徐评价的时代变化》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被清政府视作“国家致乱第一祸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评价林则徐与清政府有什么不同。

 

(1)原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清政府将这一结果归咎于林则徐对中英冲突处理不当,引发了战争。 (2)不同:清政府对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史》一方面肯定了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主义的表现,赞扬了他的个人品质与毅力 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他对外界的无知与蛮干 【解析】(1)依据材料“情政府始终认为边衅是由林则徐办理不当引起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归属回答。 (2)依据材料一“清政府始终认为边衅是由林则徐办理不当引起的”和材料二“则为人民除去大害,可得昭示天下,故民族之光也”比较分析不同之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使其建立起太平洋纵横交错的交通线,构筑东南亚和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面的地缘政治格局,让美国提前2年进入到20世纪。

——摘编自张江河《美西战争与美国向东南亚地缘政治扩张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  美西战争是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分水岭,把一个19世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地缘政治扩张意义远大于战争胜负本身,……依据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地缘政治博弈的史实,其对美利坚民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杨春龙《美西战争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对20世纪美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地处“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城之境,时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在北方崛起,当时的契丹实行的还是游牧民族的部族制,事简职专,官制朴实。契丹从后晋石敬瑭手中夺取幽云十六州,俘获了大量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汉人,为了发挥汉人所长,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至此,南北双轨制运行下的“蕃汉分治”便以国策确立下来,并为有辽一代所沿用。

材料二有辽一代,北方草原树海中出现了许多农田区;银币成为法币;北部边疆得到开发和巩固。宋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向边疆地区传播。辽朝在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下,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摘自田泽斌《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契丹采取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契丹实行南北双轨制行政体系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下图对此作了概括:

阅读材料,就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了为公共教育的实现而进行的斗争,即公立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力图把公共教育作为美国教育的基本模式,希望建立起公立小学——公立中学——州立大学的单轨教育阶梯。作为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领导人,贺拉斯曼坚持不懈地宣传公共教育思想,从而使民众逐步接受了公立学校的模式,并把公立学校与自己的信念和希望联系起来。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第一个普及教育法令,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正是通过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美国公立学校的入学人数在5—19岁中的比例,由1839年的35%增加到1870年的61.1%。

——摘编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新论》

材料二  1924年8月,成都市成立了民众教育馆,隶属于市政府教育科领导下的一个社会机构。教育馆把“社会教育为主,辅导本市教育之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历年来,开展了许多活动,进行了民众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教育、电化教育,开展过戏剧、歌咏、体育表演比赛,出版过民众月刊,推行地方自治,宣传“新生活运动”。在抗日烽火迫在眉睫时,教育馆不仅注重对成年市民的启发,而且认识到“儿童为国家将来之主人翁,要判断将来能否战胜敌国,便看今日儿童之培养是否优于敌国。”

——摘编自《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教育馆设立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24年前,苏俄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O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    B. 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

C. 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联国情    D. 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