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诞生于古代世界的两个文化高峰中国的...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诞生于古代世界的两个文化高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希腊古典文化时期,三位哲人是东西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自然、社会、人文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为政,焉用杀?子敬善而民善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取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于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三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2)为了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采取的共同方式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孔子: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柏拉图:国家按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公正是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 (2)共同方式:兴办学校,传播思想。 史实说明: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兴建吕克昂学园。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概括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根据材料二“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可概括为柏拉图主张国家应按能力来进行分工,各司其职。根据材料三“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可概括为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正是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 (2)关于共同方式,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都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兴办学校来传播思想等方面作答;关于史实,如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兴建吕克昂学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材料二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裂的争吵,但来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1)材料一对国联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的分析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联合国的?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两幅图是毕加索的名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分别指出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天下井不太平。你认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业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二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三),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凤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变权。

9月19日(农历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农历八月初五),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连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整理

(1)材料一是基于怎样的史观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从这一视角来讲,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会在哪个国家兴起呢?大战全面爆发前欧河在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却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土远离战场,未受战火波及,经济反而获得了迅猛发展……同英法苏相比,美国有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同德国相比,美国还有吸引科学家的民主制度,这使美国比任何国家有条件发展科学……还应指出美国的人力(科技人员)条件……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科技人才通过政府派遣和自愿前往的方式流向美国,同美国科学家并肩合作,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聪明才智。德奥意等国的科学家则国不堪思受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或思想禁铜而前往美国。结果形成了世界科技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趋势...来到美国的科学家们出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感,都为战胜法西新和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如一对孪生姊妹。

材料二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减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它仍在深层推动着中国人的集体行为,尤其是在其精英阶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战后世界科研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请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