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灵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1)态度:怀疑神灵。 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复苏。 (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4)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隧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普罗塔戈拉对神灵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分析得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希腊的社会状况如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来回答。 (2)马丁·路德的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分析得出。其产生的思想因素应当联系所学,从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来回答。 (3)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宗教方面,……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等信息概括得出。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应当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来回答。 (4)对思想理论发展的认识可以联系所学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并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目的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查看答案

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这一观点可能出自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论》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 梁启超

B. 陈独秀

C. 章太炎

D. 严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