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并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目的有何不同?

 

(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强调用礼乐分,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 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 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第一二问容易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查看答案

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这一观点可能出自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论》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 梁启超

B. 陈独秀

C. 章太炎

D. 严复

 

查看答案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山大学演讲说,上世纪20年代物理学“遍地黄金”,爱因斯坦26岁时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爱因斯坦破解问题的“黄金”

A. 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B. 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查看答案

下列学术观点与科学家相匹配的是①“一切物体皆有引力,而且与各自所含的质量成正比”②“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③“物体在发射辐射与吸收辐射时能量的交换或变化,是以一定数量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④“人的结构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A.牛顿     爱因斯坦   普朗克    达尔文

B.爱因斯坦 牛顿       玻尔      达尔文

C.伽利略   玻尔       爱因斯坦  达尔文

D.牛顿     伽利略     普朗克    达尔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