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欧一些国家地租提高了四五倍。1633年在贵族巴洛的领...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欧一些国家地租提高了四五倍。1633年在贵族巴洛的领地上有57户公簿持有农,耕种领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的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所交地租却占领地地租总收入的二分之一。16年后在同一块领地上,租地的农场主增至十人,租用了领地的42%,所交的地租占地租总收入的67%;另外58%的土地由46户农民耕种,所交地租为地租总收入的29%。这种现象是哪一个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 西班牙式的小农经济

B. 荷兰式农村商业经济

C. 英国式的农场经济

D. 法国式的富农经济

 

C 【解析】由“1633年在贵族巴洛的领地上有57户公簿持有农,耕种领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的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所交地租却占领地地租总收入的二分之一。16年后在同一块领地上,租地的农场主增至十人,租用了领地的42%,所交的地租占地租总收入的67%;另外58%的土地由46户农民耕种,所交地租为地租总收入的29%。”可以分析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比封建的个体经济显示出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圈地运动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到农村,促进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即大农场经济,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中的“小农经济”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符,不选;B项不选,当时荷兰没有确立农村资本主义;D项仍然属于封建农业经济,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 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 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 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查看答案

【历史一一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登基后,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会考府专门负责清查。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并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选存散布在全国各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赛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父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尔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伏尔泰称赞中国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l)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原因。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因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高校改革都是在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展开

B. 高等教育改革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C. 政治因素是决定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原因

D. 培养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