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选存散布在全国各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赛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父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尔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伏尔泰称赞中国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l)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原因。

 

(1)特点:强调和谐;文明发展多元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与时俱进,注重变革;以农业文明为主。 (2)原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中央集权制度仍发挥了巨大效率; 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维承)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的批判;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开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以及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原因。 (1)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等信息归纳概括得出。 (2)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等方面来回答。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信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这些思想家各自的立场来回答,如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明学者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的批判,以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开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因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高校改革都是在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展开

B. 高等教育改革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C. 政治因素是决定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原因

D. 培养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的共同点是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实事求是是他们思想的核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进、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查看答案

胡适曾把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一种“新态度”并把这种“新态度”称作“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