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说:“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说:“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力;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而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只不过自然的自由受制于个人的力量,而政治的自由受公意所约束。“自由”指的是不受强制地享有一些特定的公民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着就像洛克所说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内容。这种“自由”都在“权利”这一概念中而被固定化和合法化了。在英国革命中,这种权利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得到了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它以《人权宣言》的形式向世人公布。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人的“权利”的肯定,对专制主义“权力”的否定。

——摘编自李宏图《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卢梭为个案的回答》等

材料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欧洲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对自由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思想家与《共产党宣言》对于自由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倡导自由思想的历史背景。

 

(1)社会契约使人类从自然的自由走向社会的自由 自由是服从法律下的自由,受公意约束 自由是指享受生命、自由、财产等公民权 自由通过“权利”被固化和合法化,被法律所确认 (2)同:反对专制,打破枷锁,追求自由;社会自由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自由是人的权利,有利于人的发展。 异:启蒙思想家: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身心解放,强调人权 《共产党宣言》:反资产阶级旧社会;每个人的自由,一切人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原则 (3)西学东渐(或西方启蒙思想高举自由旗帜);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主权遭受侵犯;专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对自由思想认识不足;新文化运动,民主自由思想传播;一些救亡政治运动的主张冲击自由思想(或个人主义);胡适长期致力于国人的思想启蒙。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只不过自然的自由受制于个人的力量,而政治的自由受公意所约束”““自由”指的是不受强制地享有一些特定的公民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着就像洛克所说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内容”““自由”都在“权利”这一概念中而被固定化和合法化了”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人的“权利”的肯定,对专制主义“权力”的否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留下了深深的步痕。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

(1)就治理国家来说,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以儒家、法家思想为例加以说明。

明清时期,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2)简述明清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3)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而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贯澈始终而不可动摇。使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一九一五年七月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主张

评价

 

 

儒家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批判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材料二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指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进程的不同。

 

查看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正是从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这种融合首先发生于(  )

A. 政治领域    B. 军事技术领域

C. 经济领域    D. 思想文化领域

 

查看答案

他们只学(西方)技术不学政治制度,充其量是对“破房子”进行“裱糊”而已的半拉子工程。势必被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所淹没。“他们”所属的派别最有可能是(  )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资产阶级维新派

C. 地主阶级洋务派

D. 资产阶级激进派

 

查看答案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核心思想是

A. 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 纠正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

C.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D. 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