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宗族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 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 (完粮纳税),即囊棠(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强调继承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

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学生为主体,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中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特点:强调修身,重视德育;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 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强调勤俭教育;以家训的形式历代传承。 背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理学深入人心;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的推动。 (2)变化: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制定相关法律;运用现代科学制度;建立家庭教育实验区,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重视国民教育,带有政治色彩,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渗透。 影响: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近代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 【解析】(1)由材料“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朱子家训”,可见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强调修身,重视德育;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强调勤俭教育;以家训的形式历代传承。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举制度和知识分子努力等方面归纳。 (2)由材料“《秦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可见近代家庭教育体现了鲜明的近代化特征,可以从政府、法律、制度、机构、理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个人成长、教育近代化和思想传播等方面归纳,要强调推动社会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有何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出现材料三中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查看答案

“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查看答案

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 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 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查看答案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A. 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B. 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

C. 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D. 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

 

查看答案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