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急于融入本土文化”,不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墨家的“兼爱”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查看答案

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根据材料推断,其目的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

 

查看答案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反映的汉代当时的主要政治统治思想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法家的法治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道家的黄老之学

 

查看答案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