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也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

陈旭麓先生还说,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细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陈旭麓先生的观点是:近代中国思想的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但国人在危局中自省、自强才是中国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史实论证: (1)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林则徐、魏源等人才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才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求强求富的主张。 (3)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康有为等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4)由于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失败,才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正是由于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为了救亡图存,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不断自省、探索,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不断进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题干材料内容归纳选择观点,其次寻找论据,进行论证。提取观点要根据材料中“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和“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归纳。寻找史实论证可以选取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环境、先进中国人进行的探索归纳,从“开眼看世界”到引进器物再到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主要史实举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材料三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心”,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

 

查看答案

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人1 元钱,将会产生7 元至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垄断空间技术的垄断

 

查看答案

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

A. 学风淡化    B. 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 价值观扭曲    D. 科学发展滞后

 

查看答案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