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47年,马歇尔说:“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任何政府诚意...

1947年,马歇尔说:“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马歇尔表达的意思是

A. 美国将称霸世界

B. 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西欧

C. 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来稳定欧洲经济

D. 美国要帮助所有愿意接受帮助的国家

 

B 【解析】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是通过援助西欧经济,以便扶持和控制西欧,从而遏制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故B正确;A属于政治方面,面对的是世界;C不是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D显然是美国的措辞,显然不是帮助,是利用和控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20世纪70年代筹议兴办洋务方略,认为单纯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末技”,不能富国强兵,只有由器而学政教才是出路。1876年,赴英国任公使,周咨详访,博览群书,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与“孔夫子”“孟夫子”相提并论;推崇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考究西方民主政体,研究英国议会政治,认为英国的两党议会政治,高过了中国的三代之政,英国国政“公之于民”,与秦以来的中国国政正好相反,此英国立国之本也;秦汉以来中国有教化,称周边为“夷狄”,现在西洋称自己为文明的,称中国为半文明的“夷狄”。1877年,上奏清廷建议设领事馆以护民,翌年清廷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郭嵩焘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一书,名为《使西纪程》,私赞西洋政教修明,认为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书呈总理衙门,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1879年他黯然回国。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郭嵩焘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6月3日,中途岛海战开始。日军首先攻击阿留申群岛,但没能诱出美军舰队北上。4日凌展,负责进攻中途岛的第一机动编队正式发起进攻,但美军早有准备,已经升空的飞机迎击日机,使日军未能取得预期的战果。编队指挥官急令第二波攻击机改装炸弹,准备再次攻击中途岛。美军舰队见机突然出击,日方舰队失去空防,无力还手,4艘重型航空母舰全部都被炸沉。除此之外,日本还损失1艘重巡洋舰、332架飞机和数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而美军只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扭转了珍珠港事件后军事实力上的劣势。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之后日军逐渐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而美军逐渐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1942年8月7日,美军乘胜反击,进攻日本威胁美、澳交通线的最前沿——瓜达尔卡纳尔岛。但是,美、英的全球战略是“先欧后亚”,没有向太平洋地区抽调更多的兵力,因此瓜岛争夺战持续了半年之久。美军占领瓜岛后,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途岛海战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场日本战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开皇二年(582年)以北齐、北周旧制为基础,制定户籍新法,把人口按年龄区分为黄(3岁以下。)、小(3-10岁)、中(10-17岁)、丁(18-60岁) 老(60岁以上)。次年,把成丁由18岁改为21岁,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役二十日,納租粟三石、绸绢二丈、绵三两。清查户口不实作为一个尖锐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即为了编定户籍,地方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称为貌阅(或貌定、团貌),对户主的手实(申报)加以核对。大索貌阅为的是把隐漏户口检括出来,还要把“诈老诈小”者清查出来,把大功以下(堂兄弟以下)从户籍中分离出来,使大户分析为小户,增加服役的承担对象。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强宗大族的荫庇户口仍无能为力。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藉,强制荫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经过历年检括,开皇九年(589年)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年)又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隋朝的户籍制度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曾经在四个层面上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政治层面——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

社会层面——劳动与性别分工体系的形成;

文化层面——宗教的衰落以及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取向。

——摘编自(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曾设局铸钱。至洪武七年,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大明宝钞,以千文准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然终于不能维持。至宣宗宣德三年,遂停止造钞。其时增设新税,或加重旧税的税额,专收钞而焚之。钞法即平之后,有些新税取消,税额复旧,有的就相沿下去了。钞关即是其中之一。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末叶西式银元开始流入,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以其面值流通市面。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使用简便,且铸工精细,易于辨识与分合、携带或转移。这些正是银两的缺失。制钱则太琐细,一串千文,劣币、伪币夹杂其中,数目亦不等,结算费时费事,对渐趋频繁的交易已难因应,而纸钞又无全国性公正可靠的发行机构。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

洋钱的含银量只有9成,中国人却习惯用十足的白(纹)银换取外国贸易银,吃亏难免。由于列强在华势力不断增强,外商来华增多,外国银元也随之大量涌入,在沿海沿江港铺逐渐成为流通货币。外国银元既受欢迎,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遂使外国银元超过铸银价格,于是就有外商用外国银元收购中国纹银,运出国外贩卖图利。

自19世纪下半叶。国内多民变,云南回变使该省铜产量锐减;而太平军与捻军又扰乱铜矿运销,使铜价飞涨,许多铸钱局因缺铜矿而减产或停铸,制钱可缺,即所谓“铜贵钱荒”。当朝野苦无对策解救钱荒时,两广总督张之洞适时于1887年奏准购置机器试铸银元……其时列强都已改采金本位,国际银价大幅下跌,白银既丰且廉,过去饱受缺银之苦的各省,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结果造成银币取代纹银的现象。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银币通行的原因以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