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 皇帝问:英国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

皇帝问:英国是否富?

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

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曹操11人,诸葛亮8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这能反映什么问题?

(2)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

 

(1)不对。英国比中国富强;英国富强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快,而不是因为沾了中国茶叶的光。是指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在当时的中国威望很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2)孙中山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分析态度;第二小问依据当时中英国力差距回答;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回答;第四小问依据孙中山的个人威望和所倡导思想来回答。 结合所学从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以及中国民国成立后为维护共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靡一时,《时事新报》、《改造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联省自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许多名流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等都站到了这一行列中。在吴佩孚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后,各省军阀纷纷主张自治,最早是湖南军阀赵恒惕,其后浙江、广东、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陕西、江苏、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纷纷跟进,省宪运动潮流激荡全国,广东军阀陈炯明认为,“古今万国不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大抵国小民寡,集权之制容或可行,否则无不用分权制者。美之合众,德之联邦,皆分权制。英之帝国,其属地如澳洲,加拿大等皆完全自治,实为分权之尤”。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

——摘自《中华百年祭·政治卷》

(1)针对材料一中所提问题,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与之前的措施(制度)相比,其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联邦制确立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 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 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 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 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查看答案

(题文)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

A.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C.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D. 中国长期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查看答案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上方印有1942年,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 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 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 国民党军队开始消极抗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